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我的太極緣

感謝先父,在我小學六年級的暑假中,讓我跟一位女的太極拳老師學習太極拳。暑期過後,我卻把學會的太極拳,視為一項已經完成的暑期作業,抛諸腦後。

可幸當年先父為我播下的太極拳種子,在我三十多歲的時候,突然開始萌芽,激勵我在過去數十年間,先後跟隨五位太極拳名師研修太極。每次都是一年半載把七十二至一百零八式不等的拳式學完。各位老師都是拳藝超卓,並用心地身傳口授,勉勵有加,使到我的拳架相對準確,身體亦漸趨柔順協調。

當時主要在週末才練拳的我,每次卻是堅持不多過两三年的學拳、改拳和練習便中斷,直至遇到另一位名師,又興致勃勃的把新的拳式學會,期後又再放棄。習拳的歷程總是斷斷續續。

直至約五年前,拜讀了素有「五絕老人」之稱的鄭曼青教授 (1902-1975) 所作的《鄭子太極十三篇》,和《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他以哲學、科學、醫學、藝術的角度來闡釋太極拳,開風氣之先,令人耳目一新。鄭教授雖然忙於行醫、教學、繪畫、習字等公私事務,但每天早晚都抽出約七分鐘練拳,而從不間斷;練拳時又按照楊家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宗師真傳的「身心兼修」之法;並且將「身心兼修」之法,應用在日常的行、企、坐、卧當中;終能在健康、心靈及武術方面都獲得卓越成就,達致太極拳的高深境界。

自始,我每天早晚都抽出時間,按照從前各位太極拳老師強調的各項要領,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等,練習較少的拳式,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意料不到早晚不中斷,練習較少拳式,反而更能重視形中有意的練習方法,覺得興趣盎然,並漸入佳境,身體亦更加健康。及後在練拳中,又領悟太極拳所基於的陰陽相濟之道,更覺如獲至寶。因為透過演繹太極拳的虛與實、剛與柔、動與静等要領,更能具體地明白萬物負陰抱陽、動靜互為其根、虛實相生相剋的中華民族傳統哲學,感受到太極拳在強健體魄之外,還有開發智慧的功效。

而陰陽相濟的道理,應用在處事上,使人凡事考慮周全、知所進退;應用在做人方面,使人在堅守原則的同時,與人為善、留有餘地;應用在日常的生活中,使人尊重自然的規律,作息有時、無過不及。概而言之,奉行陰陽相濟的原理,能產生滋潤心靈,心安而理得的作用。

五分鐘太極拳的宗旨是鼓勵更多人把太極拳視為早晚必做的五分鐘的功課, 並將太極拳背後的哲理和體驗應用在日常的思維和活動中,從而達到強健體魄、開發智慧、滋潤心靈的目的。練習一遍九個拳式一般需時一分半至兩分鐘。開始的時候,建議拳友每天早晚把九式太極拳打三遍,而不能短於五分鐘,通過「形」、「意」、「道」三個階段,進入太極拳的康莊大道。

最後,學好真正有內涵的太極拳,說易不易,說難不難,使我記起小學六年級畢業時、中文老師寫在我的紀念冊上,令我至今仍奉為座右銘的金句:

世上無難事,有志者成之;
世上無易事,有恆者得之。

願各太極拳友共勉!

借此機會,亦向鄭教授致以衷心感謝,和向多位曾於過去數十年間諄諄善誘的太極拳老師,致以真摯的謝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