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站椿與太極拳

站樁「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其以靜生動的原理,與太極拳的動中求靜,有相輔相成和異曲同工之妙。 站樁作為輔助太極拳的功法,或獨立的養生健身功法都可以。 有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可見站樁的重要性。

站樁的原理

人類參與的各種日常活動需要身心不同程度的配合。 日積月累,來自外界的有形及無形的歪曲會對人體固有的先天平衡造成一定的影響和破壞。

站樁是中國千年健康文化的瑰寶之一,簡單易學,投資少,回報大。 透過一個固定而放鬆的簡單姿勢就能引發一連串身體內部持續的再平衡和自我修復:站樁時要求大腦處於一個虛靜無為的入靜狀態,令人體內負荷最繁重的大腦得到修補性的休息。 同時,站樁時細長靜慢的腹式深呼吸能夠提供充份的氧氣給週流全身的血液,把食物的營養輸送到身體每一個細胞。

實踐站樁的 「 平衡、放鬆、呼吸、入靜 」 四個要領 ,透過一個虛實互動、盈虛互補的自動轉化過程,將會為您帶來意想不到的健體和益智效果。

站樁的好處

平衡和放鬆能舒筋活絡、緩和肌肉和調理關節,令血氣暢通無礙,逐漸改善和矯正肢體上的勞損和歪斜,讓您達致全身順遂的效果。 持之以恆的話,不但使血氣流通至骨節縫隙和筋膜,而且心情也會變得輕鬆愉快。

腹部的逆式呼吸引致腹內壓力增減的變化,會令您的內臟有被按摩的效果,增加內臟器官的蠕動,並促進腹腔的血液循環和增強腸胃的消化功能。

大腦皮層在入靜時進入保護性的抑制狀態,可以讓您消除神經緊張和疲勞,回復神經系統的平衡,藉以增強身體的整體健康。 持久的練習,必能令您的身心有脫胎換骨的感覺,精神氣色亦會得以持續改善。

要領一:平衡



如圖中的站樁者,自然直立,兩腳平衡分開至與肩的寬度相約,兩臂抱圓、兩膝微屈、兩唇微合。 身體靜止不動,全身內外放鬆,呼吸細長靜慢, 無思無慮地維持三至五分鐘。 雙腿蹲的高度及雙手抬的高度,抱圓的大小,都可以自我調節。 眼睛可以張開也可以閉合。 重點是身體保持端直, 左右對稱,上提下沉,讓脊骨自然鬆垂下墜,身體的重量均勻鬆軟地放在腳掌上。


要領二:呼吸


站樁時呼吸要細長靜慢,增加氧氣的吸納。 吸氣的時侯橫隔膜會自然下降,不用刻意控制。 但與此同時要略為將小腹向內微收。 呼氣的時候要讓小腹自然向外鬆張,持續視而不見、心無旁騖地輕吸慢呼。

要領三:放鬆

站樁時全身的肌肉、骨骼和關節都要放鬆,身體由上至下,由外到內,都要處於一個放鬆和柔軟的狀態。 中正安舒、直立抱圓之後,須由頭部開始,依次放鬆前額、眼、鼻、口、臉頰,繼而放鬆喉、頸、肩、肘、腕、指;隨後放鬆胸、背、腹、腰;最後放鬆臀、胯、大腿、膝頭、小腿、足部。

要領四:入靜



圖片中站樁者的形態,是大腦高度入靜的上佳寫照。 站樁時先把精神放鬆,排除雜念, 不受任何思緒的幹擾。 初時可以用一念替代萬念,例如注意自己的一呼一吸,漸漸把這個意念也放輕放淡,追求一念不起的忘我境界。

只要您能夠堅持早晚站樁三至五分鐘,並能夠忍受初期的沉悶寂寞和些微的酸麻脹痛,您將會漸入佳境,感覺身心舒泰。 站樁也會逐漸變成您每天早晚樂此不疲的必做功課。

正如王薌薺宗師所講的「站樁可以鍛鍊神經肢體、溫養筋肉、疏通經絡、滋榮血液、調和氣息」。 如果您能夠每天早晚站樁時保持外表中正安舒、大腦安穩入靜的狀態增加至十至十五分鐘,更能達致強健體魄和長保健康的效果。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續研修習

當您完成了知規矩而守規矩的階段,就可以開始是一個自我探索,按照動作的規範,和要領的要求,行拳時打出自己日益進步的領悟,做到脫規矩而合規矩了。

在這個階段,鼓勵學者閒時閱讀不同的太極拳書籍和經典拳論,並且把太極拳的要領和陰陽相生相尅的道理體驗在日常生活的思想、行為和肢體活動當中。太極拳的要領和心法亡亦可以有效地運用在其他的體育上,例如滑雪、高爾夫球和舞蹈。因為一切運動都離不開心靜意尊下全身的高度配合,所能夠產生的整體性高度協調的態量。

一樣的拳架,一樣的心法,不同的人打起來,感覺也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空,不同的心態,用的「意」不同,感覺和效果亦迥異。拳式有限而意無窮,意隨著不同要領變化萬千,而形於體內和體外,這正是太極拳引人入勝的地方。有如繁花萬朵雖屬同一品種,細看卻各有姿態,每一朵都是獨一無二的,各自享受陽光和水份的滋養,在微風中搖曳生姿,舒展其靜中寓動、動中寓靜、柔中帶剛的美態。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道」的階段

經過化簡為繁的十大要領和身體二十八處的鍛鍊,「道」的階段是化繁為簡的萬法歸一法。

陰陽學說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本週要練習者按照陰陽是事物的一體兩面的原理,推敲和練習如何應用在行拳走架當中。這種練習方式練者有很大的自由發展空間。總而言之,要處處留意虛實,一處有一處虛實,不能過剛而僵,不能過柔而滯;每個拳式都慢慢領起,緩緩運起,黙黙停止,動靜相間,週而復始;練者宜悉心體會,假以時日,領略陰陽相生相剋,互為其根的真趣。
拳中有道、柔中運剛的階段

目標是使練者透過九個太極拳式,具體而深刻地演繹和領悟中華民族「萬物負陰抱陽、動靜互為其根、虛實相生相剋」的哲學,行拳時做到意緊形鬆、意鬆形緊、柔中運剛 —— 道的境界。

以下是各個練拳時不同的陰陽相濟的演繹:
手向上提意下沉
手向上提起時要感覺其自然下沉的重量。


臂往外掤撐中抱
臂往外掤開時,臂內彎有向內合住的意思。


靜中觸動動猶靜
每個拳式起動之前,都先靜下來,讓身體內的能量積聚,繼而產生動念和動力;
而在動的同時,要心無旁騖,保持靜態。
 

虛實轉化辨剛柔
每一個活步的動作,都是由於兩腳虛實轉換來進行;
右腳著力時,左手著力,
左腳著力時,右手著力。
無論是腳或手的虛實轉化,都是漸進式的由無到有,和由有到無;從中體驗到陰陽相生相剋、剛柔相濟的妙用。


香港各區均有眾多優質公園,一一都是練習太極拳的好地方,鄰近港鐵金鐘站的添馬公園擁有瞭闊怡人的維港景致,就是一個好例子。

「意」的階段

意是形中有意、轉僵成柔的階段
目標是在練習九個拳式的動作時,由意念指揮,做到用意不用力、意動氣生、氣動形隨,達到形神合一。       

意動氣生是指行拳時,當肺部吸入空氣的時候,小腹充實外脹,當肺部呼出空氣的時候,小腹放鬆內收,感覺腹內氣體散開到腰背和身體各部份。
以下是各個練拳時不同的意境:
虛靈頂勁牙頸頦
頭要向上領起,不俯不仰,
精神輕鬆而貫注。
頸要輕輕豎立,但毫不著力。
兩唇要輕輕合著,牙骹放鬆。
頦要自然向下,微微內收。

沉肩墜肘連腕指
右腳著力時放鬆左肩,左腳著力時放鬆右肩。日久兩肩都能同時放鬆。
肘切忌抬起,要保持下墜。腕部要徹底鬆空,有內氣充盈的感覺。
時刻意識到指掌的存在,在完成每一式的時候,有氣貫指尖的感覺。

含胸拔背鬆腹腰
緩緩吸氣入肺部的同時,放鬆胸和腹部,讓內氣徐徐下降到下腹部。慢慢呼出肺部空氣的同時,放鬆腰和背部,讓內氣由下腹部散開到腰和背部,同時誘發身體其他部位放鬆。

胯膝踝趾分虛實
在動步時,身體重量輪流放在其中一條腿上,又不許用力,時刻保持胯、膝、踝、趾都處於一個鬆柔的狀態,把身體重量透過足心放在地上。

開襠運臀全用意
用襠及左右臀部帶動身體其他部位來開展和完成動作。

上下相隨連不斷
行拳時要一動無有不動,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同時,太極拳用意不用力,在熟習個别拳式後,練習把各個拳式一氣呵成,自始至終,綿綿不斷。

上提下沉內外合
身體時刻保持中正安舒;
頭部像懸在空中;
放鬆腰胯和臀部使其向下鬆沉下墜。
吸氣時,心態也為之放開,全身各部份都有內氣充盈的感覺。
呼氣時,收斂心神,全身各部份都有沉厚實在的感覺。

運而後動慢圓勻
每個拳式都由意識、呼吸和內氣帶動動作;
每個過渡動作變換之前,都放鬆腰部來啟動動作的進行;
動作要慢而不滯;
盡量走弧形和抱圓;
不徐不疾、均速地進行。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好文共賞 - 其他

國學大師錢鍾書夫人楊絳《一百歲感言》。 2016525日一時病逝,終年104歲。

🌻🌻🌻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 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 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信文續)

站樁可以使人浄化心靈,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遭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辯。

太極拳令人感覺敏鋭,內外相和;輕搖之以鬆其肩,柔隨之以活其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氣歛神聚、不枉此行!

 

好文共賞 - 站樁

好文共賞 - 太極拳

- 腿部六處

稍後上載

- 手部五處

稍後上載

- 軀幹四處

稍後上載

- 臉部四處

稍後上載

- 身體中軸七處

稍後上載

拆成件件、穿成串串

宇宙萬物按照自然的規律,週而復始,還行不息,只會轉化,不會增減。宇宙萬物生於大地,憑著適應天時和萬物間互補而生存,生生滅滅,循環往返。

《王宗岳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静之機、陰陽之母也 ”。說明太極拳是基於無極所產生的太極。「太」是比大更大,「極」是比遠更遠的意思;同時陰陽互補,動静相生相剋。

在自然界,沒有冷,不會認知甚麼是熱;在物質世界,沒有大,不能介定甚麼是小;沒有柔,甚麼是剛亦難以說得明白;一切事物和觀念,是倚賴相對的事物和觀念來確立;是陰陽互為其根,萬物負陰抱陽的道理。人的活動也有其自然的規律,簡單如累了要休息,睡夠了就非活動不可;是動極生静,静極生動;陽極陰生,陰極陽生的一種自然規律。

太極拳的理念在拳術上是以静制動,以柔克剛;在健體上是協調陰陽,形意合一。繼十大要領的鍛練之後,本週的功課是先把身體細分成如下二十六處地方,在行拳時用意念關顧到每一處的獨立運作良好,把它們都活動起來:


身體中線七處
頂、頦、頸、大椎、脊、尾閭、襠

臉部四處
眉心、眼、臉頰、唇

軀幹四處
胸、腹、背、腰

手部五處
肩、肘、腕、掌、指
腿部六處
臀、胯、膝、踝、足、趾
當練者把身體各處都拆成件件活動起來之後,又要把它們穿成串串,活動得協調有序,做到意到而氣生,氣生而形隨和十大要領。
 
 
 
 













 

 

 

- 動中求靜

穩定心神,呼吸緩和有序,活動時仿如入靜,內心一片祥和,安寧喜悅的運動。

按照基本動作要領練習十八個太極拳式,經過一段時間、可以感覺到身體有良好的變化。在這階段可以同時追求太極拳的意境。

太境拳意境的心理狀態,與日常生活中的平和心態息息相關。太境拳的意境可以使人以平常心待人處事。 勝不驕,敗不餒,處變不驚,臨危不亂不懼。只因為太極拳的心理質素淩駕於不重要的瑣事,超越事物的表像,是解決矛盾和疑難最好的心理質素和精神狀態。

楊澄甫宗師原文
動中求靜,外家拳術,以跳躑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 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 相連不斷

動作緩慢均勻、綿綿不斷,勁斷意不斷的運動

楊澄甫宗師原文
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連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 「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 內外相合

1.    提起精神,舉動輕靈;     

2.    動作開展和吸氣的同時,心意即隨之鬆開;

3.    動作合攏和呼氣的同時,心意亦隨之合攏的運動。

全身上下高度協調,有上必有下,先下而後上,緊密配合,一動無有不動。每一個拳式都是透過四肢的開合來完成,當四肢開時,心意亦隨之放開,當四肢合時,心意亦隨之收攏。意領而氣動,形體緊接相隨。動作輕靈圓渾,身體四肢的左右旋轉、開合、進退、浮沉都由心、意、氣帶領而變動,有如騰雲駕霧於太虛之中,與天地圓為一體。整套拳架由第一式到最後一式,要求要有連綿不斷的意識和動作。行拳時動作柔和緩慢,均勻;動態中有安寧,舒靜的情緒。
楊澄甫宗師原文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 上下相隨

1. 全身一致,由下身的虛實轉換,上身高度協調地參與活動;

2. 一動無有不動;

3. 眼神亦隨之而動的運動。

鬆胯轉腰是產生動作的前題,轉腰的前題是要放鬆胯和腰部,以方便協調和帶動全身活動。胯和腰不單是練拳時要鬆,在日常生活,也要經常檢查自己在行、坐、起、臥時,腰部是鬆還是緊的。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大部份時間腰部都是緊的。松腰的同時,身體其他各部位也要放鬆,但不要失去各部位的連貫性而變成鬆懈。
人類維持生命和活動,是靠不同器官一鬆一緊的交替運作,明顯者如肺部和心臟。與此同時,身體內其他所有的循環和開合系統也是靠一鬆一緊來運作。意想深、長、輕、緩的呼吸注於腹部和腰部,用轉動腰胯來指揮其它身體各部位,透過身體四肢的開合來完成太極拳式的動作,達致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最高要求。追求腰部有鬆弛的時間,是希望其不要過多處於緊的狀態,鬆緊的相間和有序,會帶來腎臟輕微的按摩,使身體更為健康。
腰作為身體的中軸,每一個拳式都是利用腰和胯的旋轉,意在先、形在後地移步轉臂來完成拳式的動作。腰是影響全身一動無有不動的高度協調的原動力,猶如車輪的核心,外輪的轉動來自核心的轉動。有了腰為中軸的主導思想,更易於完成上下相隨的全身上下高度協調,緊密配合來完成拳式。再要強調的是,腰作為全身動作的總司令的同時,亦要大部份時間保持鬆柔、以達到最大的健身效果。
楊澄甫宗師原文

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 用意不用力

1.    意動氣生、氣動形隨;    

2.    全身骨骼支架在一個完整、完美的結構狀況下,絲毫不用力來完成動作的運動。
 
太極拳是把人體轉僵為柔,回復與生俱來的柔軟度的過程。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用意不用力,手不自動而隨着腰胯而轉動,直至在腰胯稍為停頓而準備改變方向的片刻,向外伸展或向內屈曲收合,伸屈連隨。

太極拳講求用意不用力,「隨屈就伸」是手不自動而相連地隨着腰胯而轉動,在腰胯稍為停頓而準備改變方向的片刻,向外伸展或向內屈曲收合、伸屈連隨地運動。

「動盪」是行拳時能夠做到連綿不斷、流暢連貫的辦法。身體四肢的動作週而復始,生生不息。動的餘力謂之盪,做法是腰稍為停頓的時候手盪出,所謂動而後盪,手未盪完而腰胯又開始轉動到新的方向,做到所謂盪後復動。

楊澄甫宗師原文
 
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雲:「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動,故不尚也。
 


 
 
 
 
 
 
 



- 沉肩墜肘

1. 徹底放鬆腕部;

2. 動作有任何變化的時候,都要重新放鬆肩部;

3. 在任何時候兩肘都不要伸直,讓其感受到因地心吸力而產生重量的運動。

太極拳的動作切忌抬肩提肘,肩肘必需自然地鬆沉下垂,不使其防礙血氣的流通,暢順的血氣能舒筋活絡,從而使身體柔順健康。太極拳作為舒筋活血的運動,要求身體各大關節都要鬆開和柔軟。開始時手腕毫不著力,可以使肘部、肩部和手指都漸漸鬆開和柔順,整個上身漸趨柔軟。
楊澄甫宗師原文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 放人不遠,近于外家之斷勁矣。




- 分虛實

1. 兩腳虛實交替;

2. 兩手與兩腳交叉虛實的運動。

楊澄甫宗師原文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 鬆腰

1. 腰胯一體,令胯部鬆柔;

2. 以腰為軸心,帶領全身活動;

3. 吸氣時,意想氣體充滿小腹,呼氣時氣體離開小腹,內臟獲得輕微按摩的運動。
 
楊澄甫宗師原文
松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 含胸拔背

1. 放鬆胸部,讓肋骨節節向下鬆垂;

2. 放鬆背部,讓背部參與全身活動的運動。

精神貫注而內斂,頭部輕鬆地向上豎起;精神放鬆而充沛,頸項放鬆,輕鬆地支持着虛靈頂勁的頭部。
放鬆胸部及背部肌肉,節節肋骨因本身的重量向下鬆墜,但脊骨仍然保持自然豎起,肩膀與肘要鬆開及自然下垂。這有助內氣有沉入下腹部的感覺。由於頭部的上挺和小腹的鬆沉,連接這兩個部位的脊柱有被鬆開拉長的感覺,令人極其舒暢。
楊澄甫宗師原文
含胸 (亦作涵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 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 虛靈頂勁

1.提起精神,放鬆意識;

2.頭容正直,矯正頸椎;

3.垂直脊柱,對拉拔長的運動。
 
虛靈頂勁,含胸拔背和沉肩墜肘的到位、有助產生氣沉丹田(亦即小腹)的感覺,同時感覺到全身的中心在小腹和腰部的位置。初練者不必多考慮或追求氣沉丹田,把氣沉丹田相等於小腹有鬆柔和鬆沉的感覺便可以。

虛靈頂勁使練者神清氣爽,含胸拔背和沉肩墜肘,使練者感到吸入的氣透過腰的鬆柔而自然沉入下腹部,而這些會質變成為一種能量,使練者進入一種高品質的陰極生陽,靜極思動的第一式預備式狀態、為第二式起勢和其他的動態太極拳式作好準備。

太極拳要求的中正安舒,有效地把頸項及脊背伸直、增加血液流通、減少神經所受的壓力和軟骨的磨損。

太極拳講究鬆而不懈、鬆而不軟、鬆而不塌。所以鬆柔自然的同時,要把精神輕鬆地提起,繼續緩和地呼吸,經常檢視全身是否仍然做到中正安舒。
太極拳指的氣,不單止是指後天肺部呼吸的空氣 (所謂外氣),亦包括充斥人體的時而氣體,時而了液體的先天的氣 (所謂內氣)

太極拳的動作緩和均勻,配合著細長靜慢的呼吸,呼吸時橫隔膜上下昇降,使得呼吸深長。除了通過肺部提供大量氧氣給予血液系統之外,內氣的一升一降可以使到儲於腹部的器官受到按摩的效果,加强新陳代謝功能。

太極拳是動的氣功,講求以心意行氣和以氣運身,鍛鍊當肺部吸入空氣時,放鬆身體使到內氣獲得釋放張開而空間擴大,當肺部呼出空氣時,內氣還原合攏而空間縮小。透過內氣的開和合,散與聚,來進行太極拳向外開展和向內回收的動作。並且形意開時吸,形意合時呼,內氣亦隨之鼓盪。

太極拳的「以心 () 行氣,以氣運身」是指外氣和內氣相配合。在吸氣時用意識引導身體各部位鬆開而擴大空間,和在呼氣時用意識引導身體各部位還原合攏而縮小空間。透過內氣的開和聚,配合着身體一開一合,來進行太極拳向外開展和向內回收的動作。


楊澄甫宗師原文
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楊澄甫宗師十大要領

太極拳十大要領是楊澄甫口述,由其另一得意弟子陳微明筆錄的原文。此十大要領各太極門派都認同和重視,雖然在各大門派的著述中,包含的要領有增有減,但在某程度上是相同或是類似的,而楊澄甫版本的十大要領,對於初學者來說,已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和起點。

沒有意識配合的拳架,在修心、健身和養生上的功效與慢行、游泳等運動相比,並不特別顯著。再者,簡單而重覆的肢體動作對練者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往往使練者失去堅持下去的興趣,錯過了透過太極拳鍛鍊身心的良好機會。

分鐘太極拳建議學者抱持恭敬之心,從第十一週開始,花十週時間,每週把九個拳式配上一個要領,每天早晚練習。要有效改善心理質素和增進身體健康,除了從實踐中慢慢領略,並無更好的捷徑。

追求太極拳持續的進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厭其煩地, 把不同的要領應用在拳式當中。太極拳最大特點和優點有異於其他學術和學問,就是透過太極拳式和心法要領的溶合和互動,知行合一。到某一程度,練者會用身體和心靈感受到太極拳的訊息,而天人合一的境界並 不是童話故事。

同樣重要的是,太極拳的體悟和領悟,這是一個日積月累、順任自然,而又充滿趣味,成就感和優越感的過程。不能速成、亦不應該追求速成。太極拳精選的基本要領,在日常生活亦是可以隨時隨地練習的。而把這些基本要要領充分地貫注在太極拳第一式的預備式當中,更可以用來進入一個高品質的太極拳演練狀態。
 

十大要領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五個要領指出意識和身體各部分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的五個要領構建和深化人與拳的關係,五個要領指出五個鍛鍊方法,把人和拳協調和統一起來,以知行合一、形神合一為目標︰

 
太極拳各門各派,人才鼎盛,拳式有多有少,有類似的及截然不同的拳式,雖然不同門派的拳式看來有所不同,但都人才輩出,百花齊放。原因是所有門派無論採取任何組合或形式的拳式,都由共同和共通的太極拳道理、心法和要領產生和演變出來的。本冊挑選了較為經典的太極拳論和著述、讓有興趣追本溯源、和有志精益求精、追求階及神明的太極拳友參考和鑽研。假以時日,有志及有恒者亦會有能力與他人分享有獨特見解的太極拳心法和道理。
 


 

第十八式合太極




兩手由交叉於胸前松開放落在兩胯旁,雙手下垂,掌心轉向,兩腿亦隨兩手降落時起立,頭容正直,舒頸,放鬆肩、肘、腕、指、胸、背、腰、胯、膝、足踝、足心和指,全身外放鬆,無思無慮,呼吸細、長、靜、慢、回歸到純任自然的狀態。
 

第十七式 十字手




將右臂向上、隨腰腿往右大展大開、左臂亦即隨腰轉、同時左足尖向合向前。

回身后坐左腿,兩手隨着下降相合, 而成斜交十字形, 提回向后收回, 與左的距離約與肩的寬度相等。
要注意十字手定式時平踏的兩, 是左實右虛, 符合太極拳無處不虛實的要求、而避免雙重的太極拳大忌。

第十六式 如封似閉

 
 

松開右拳, 向左肩收合, 坐后腿, 左掌即翻開向上, 用手心繞過右臂及右肘外側。

兩臂斜交成十字形, 手心向收合, 謂之封。

放松胸部和腰胯, 兩手分開, 反掌向前推進, 坐實左腿, 謂之閉。

第十五式 進步搬攔捶

 
 
 
後坐,右掌隨降至左胯以保護襠部,掌心向,左足尖向左分開約三寸、隨即坐實、同時提起右足、向右側前方踏上半步、坐實。

右手即握拳隨腰向前自左往右側, 翻拳至右脇下, 虎口向外, 謂之搬。

左手亦同時隨腰往后, 又再向上旋轉至齊耳時,把手掌立起向前直擊, 謂之攔。
左掌剛發出,左腿亦同時提起邁上一步, 脚跟才着地, 即坐實, 右拳隨腰及右腿, 由左掌腕底擊出, 謂之捶。
 


第十四式 左摟膝拗步

 

將身往下沉, 重心仍在右腿, 右手翻掌, 手心向上、 隨腰落下, 到右胯時, 則左腿己提起, 跨出一步, 足跟點地。

同時左手隨右手至右胯, 又準備再向左前方摟開時、右臂從后旋轉而上, 到齊耳時, 指尖平腕向前。

跟着左手向左胯旁摟開、手心向下、左腿坐實、松腰胯, 沉肩垂肘, 右掌隨着眼神伸右腿向前送出。

第十三式 手揮琵琶




略提右足, 足尖稍稍分開坐實。 右掌提回,左手同時提起,左手前右手后, 掌心向, 收合作抱琵琶狀, 左脚提起,足跟着地、足尖向上。

第十二式 左摟膝拗步



將身往下沉, 重心仍在右腿, 右手翻掌, 手心向上、 隨腰落下, 到右胯時, 則左腿己提起, 跨出一步, 足跟點地。

同時左手隨右手至右胯, 又準備再向左前方摟開時、右臂從后旋轉而上, 到齊耳時, 指尖平腕向前。

跟着左手向左胯旁摟開、手心向下、左腿坐實、松腰胯, 沉肩垂肘, 右掌隨着眼神伸右腿向前送出。

第十一式 白鶴亮翅



將右手向左前迎面提起, 提到右額角旁, 左手隨着下降分開, 到左胯旁, 同時左脚提回, 足尖点地, 有保護襠部的意識。
 

第十式 靠



將右臂與左手及右同時收回、隨即出右一步, 直踏坐實,右手下垂保護襠部,左手放在右肘, 右肩隨着身體向前移動、帶有向前靠的意識、但仍然保持身體正直。